欢迎访问欧宝app下载 ,
您现在的位置: 欧宝app下载>> 电子病历分级评价标准>> 正文

检查科室

点击文字弹出一个DIV层窗口代码
------------------------------------------------------------------------------------------------------ 一、申请与预约部分 医院运行基础数据:检查项目人次数:

04.01.1(1级选择项) 汇总:

(1) 在本地登记来检查患者的情况,代替登记本:
(2) 登记记录可导出供其他系统共享:
本级功能要点是具有专门的检查申请处理软件采集临床发出的检查申请数据。 1、评价项(1):要求能将检查申请数据采集到计算机中。所采集的数据可以是录入的文本、也可以是索引加扫描申请书的图形,这些数据只要能够在计算机中存储即可,不要求这些计算机联网。同时要求能够代替登记本完成日常的工作的最低功能,如:处理的信息内容是检查申请处理过程所需要的;软件的使用有身份认证机制,能够记录处理者;具有查找患者申请和预约记录的处理功能;有一定的汇总统计功能。 2、评价项(2):对存储的数据能够按照检查流程下一个环节要求导出数据供其他系统使用。本级要求中不限制导出方式,如使用文件通过U盘、网络上共享文件等都符合要求。 这一级别系统功能的典型应用情况是:①检查申请通过手工传递给检查科室;②由检查科室的登记台工作人员将数据录入计算机或仅录入索引并通过扫描仪将申请单扫描成图片方式输入到计算机中;③检查科室的其他工作环节需要通过打印出的工作单或导出的磁盘或文件获得申请数据。

04.01.2(2级选择项) 科室内部应用检查预约与登记系统,数据仅在科室内部共享:

本考察项目2级功能是基本项,医院整体应用水平等级达到2级时,本考察项目所实现的功能必须达到或超过2级所列的功能,且应用范围必须在80%以上。 评价项:对本级功能的评估首先要看计算机记录的申请和预约是否在本科室内代替了登记本(1级功能),然后看本科室检查的其他工作环节是否通过网络共享检查申请的数据,而且这些数据的传输是通过网络在没有人工干预的情况下完成。如果在下一个环节获取检查申请数据时还需要人工干预(如选择申请记录文件名、通过U盘复制申请图片等)则不满足本级的功能要求。 这一级别系统功能的典型应用情况是:①检查申请通过手工传递给检查科室;②检查科室登记台工作人员将数据录入或扫描图片到计算机中;③后续的检查操作、医生看片与书写报告环节都可以从自己工作所使用的系统中直接获得检查申请的数据;④科室以外的部门无法直接共享这个检查科室的信息,需要通过人工导出数据、报表等方式进行信息的共享。 实现本考察项目2级功能的环境条件是:①检查科室建立了科室范围的局部网络环境;②具有科室级的检查信息处理系统,检查科室的各个环节的系统具有共享和利用数据的功能。例如后续环节的检查操作处理系统、检查报告处理系统都能够利用和共享检查申请与预约安排信息;③在检查科室的系统中有统一的检查字典和数据共享相关的标准。

04.01.3(3级基础项) 可获取门诊、病房的申请与安排预约:

本考察项目3级功能是基本项,医院整体应用水平等级达到3级时,本考察项目所实现的功能必须达到或超过3级所列的功能,且应用范围必须在80%以上。 评价项:①考察门诊和病房所发出的检查申请是否都通过网络传送给检查科室的检查申请处理系统。这一个级别是临床科室与检查科室之间进行信息共享(或称具有互操作性)的开始;②看检查科室的系统是否能够通过网络接收到的数据包括检查申请中患者基本信息、检查目的、临床诊断或症状说明、申请检查的项目等内容。在这个级别中,扫描申请单图片的方式不能满足功能的要求;③门诊或病房的检查申请项目能否被检查科室系统所理解,即使用相同的项目代码或具有申请项目代码转换处理功能、检查申请医生是否被唯一确认等;④检查科室所做出的检查预约安排可否通过网络被门诊和病房的系统接收。 检查科室的“申请与预约“考察项目实现3级功能的典型应用是:①门诊医生和病房医生在自己的医生工作站上选择检查申请项目,下达检查申请并将申请内容传送给检查科室,不再需要手工传送检查申请单;②检查科室登记台或负责处理申请部门在自己日常工作的系统中能够接收到临床医生所下达的检查申请数据;③检查科室的信息处理系统能够利用检查申请数据进行检查安排,并能够将预约安排的信息传送给发出申请的科室;④检查科室信息系统后续的环节能够利用所获得检查申请和安排数据完成检查操作、结果分析和书写报告的工作。 实现本考察项目3级功能的环境条件是:①门诊、病房与检查科室的信息系统能够通过网络连接,即具有在全院范围内运行的网络与系统环境;②门诊、病房的信息系统和检查科室的信息系统都具有向本科室以外的系统传送和接受检查申请、检查预约安排信息的处理功能;③门诊和病房的系统与检查科室的系统使用共同的检查项目字典、人员字典等基础字典,或能够通过转换相互之间理解这些申请项目和人员等信息的含义。

04.01.4(4级选择项) 汇总:

(1) 能自动安排检查时间:
(2) 可根据检查内容生成注意事项,并与临床沟通:
(3) 检查安排数据可被全院查询:
本标准的4级功能重点是实现检查申请数据的全院共享,同时具有一定的智能化信息支持功能。本考察项目的目的就是看电子病历系统在临床科室和检查科室在检查申请与预约信息的处理上是否达到了这个目标。 标准要求首先完全实现前级的功能,即系统应该实现3级及以前各级的数据采集、数据共享功能。 1、评价项(1):要求检查科室的系统中需要有一个预先设好的检查时间安排表,在接收到临床的检查申请后,能够由系统查看预设的时间安排表是否有空挡,同时系统中有一定的规则能够将申请自动到安排表的空挡中,实现检查时间的自动安排。 2、评价项(2):要求有两方面,一是要求检查系统有一定智能,或有一个与检查项目对照的注意事项对照表或称“初步的知识库”,能够按照检查项目的要求,有针对性地给临床科室提供检查前应注意的各种问题、检查应做的准备、检查过程应预防的意外等信息,是检查能够在有准备、更安全的情况下进行。例如,可以针对检查前需要空腹、憋尿等提出要求,对造影剂可能造成的过敏给予提醒,对核磁共振检查过程中患者会比较长时间在高噪声的空间内给予提示等。核查这个功能主要看检查科室所自动给出的提示是否因项目而易的,如果一个检查科室给予临床提供的是一个笼统的统一提示则不符合本项要求。另一方面是提示信息要能够有针对性地传送给申请检查的科室。 3、评价项(3):这是信息能够被全院范围共享的要求。患者所有检查和治疗安排的信息能够被全院共享后,后续的医疗活动可以更加有效地安排,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时间尽快完成检查和治疗活动。另一方面也可以给后续的诊疗工作以提示,避免一些检查或治疗受到前面的检查影响,提高医疗的安全性和质量。本项要求的信息共享可以是被动性的共享,即将检查安排的信息放在网络上可共享的环境中就能够满足要求,需要这些信息的系统或医务人员能够通过系统主动查询这些信息。 实现本考察项目4级功能的环境条件与3级要求基本相同。

04.01.5(5级选择项) 能够提供全院检查安排表供门诊或病房进行预约安排处理:

对于5级功能在本标准中的整体要求是建立全院统一的信息管理体系,这项要求在“申请与预约”考察项目的体现就是各个检查科室或医学检查活动安排表在全院能够统一管理,这样门诊和病房在申请各种检查时可以不必等检查科室定期地完成安排后才知道检查时间,而是在申请时就可以在合适的时间表中选择一个对与临床工作、对于患者的诊治活动都合适的时间。同时,检查科室的时间安排表数据可以被后续的管理、患者服务等系统(有关要求不在电子病历应用质量分级评估考察范围内)充分利用,以不断改进医疗服务的质量。 达到本项功能的要求之前首先要求系统能够实现4级及以前的功能,使检查科室的系统、门诊和病房医生、护士所使用的系统能够对检查申请、预约信息进行共享。 评价项:①要求的检查安排表应该是全院统一的,在这个统一的检查安排表中,各个科室或各个部门的各种检查安排都应该在这个时间表中体现;②检查安排表中的时间一旦被临床的申请进行占用、修改、撤消等操作后,安排表中对应时间段的状态是否能够及时进行更新,也就是这个时间表中的安排能否反映实时的检查安排状态。 实现本考察项目5级功能的环境条件在4级条件基础上还需要各个科室和各种检查都建立了统一管理的申请、预约、安排规则,全院在检查安排有制度上的管理措施。

04.01.6(6级选择项) 汇总:

(1) 能够实时掌握患者在其他检查和治疗部门的状态:
(2) 可结合其他部门检查、治疗,安排、智能提示并动态安排检查顺序:
实现本级功能要求的前提是前面5级的功能都已达到。各个检查科室的系统能够充分理解其他系统的检查或治疗过程状态的信息。要求对医院的检查、治疗等活动能够实现数据的闭环管理,诊疗活动各个阶段的的状态都能够被及时掌握,同时要求电子病历系统具有高级的医疗智能决策支持能力。 1、评价项(1):要求患者在任何一个检查和治疗部门诊疗活动的各个环节状态,都能够被任何一个检查科室了解和掌握。这样患者在一个其他部门的诊疗活动在进行的同时,检查科室可以在了解信息的基础上为将要到来的患者作好相应的检查安排。对于患者来说,有可能实现他到达任何一个科室进行检查时,这个科室都有条件恰好能够为其做好检查准备。 2、评价项(2):要求检查科室能够实现动态检查安排的功能。实现动态检查安排是对诊疗操作过程信息实现闭环监测后的一种智能化的响应。本项要求的要点是能够实现根据其他部门治疗过程信息动态安排和准备将要到本检查科室来进行的检查活动。这些准备和安排并不强行要求自动进行,只要求给出提示以使动态的检查活动安排成为可能。是否自动安排应该由检查科室根据工作安排自行决定。 实现本考察项目6级功能的环境条件同前级。

04.01.7(7级基础项) 支持获取医疗机构以外的检查申请并能够进行患者ID对照、诊疗项目对照,并能进行检查项目安排:

本考察项目7级功能是基本项,医院整体应用水平等级达到7级时,本考察项目所有功能都必须实现,且应用范围需要超过80%。 检查科室申请与预约系统前6级的功能是基础,这些前级的功能完成了申请信息的获取、检查安排表的产生、预约信息的共享等基础工作。 评价项:跨医疗机构的申请与预约功能需要首先解决院内外信息中患者ID、诊疗项目代码等信息的识别与理解,因此需要检查科室系统能够实现代码的对照与管理功能。这些对照功能不仅对于本项目非常重要,同时也会影响到医学检查的后续流程,是以后检查报告能够准确返回到申请医生手中的基础。考察7级功能的要点是看系统是否通过网络环境获取外部的检查申请,是否实现了相关的患者ID对照、项目对照,以及对申请内容的理解与转换。同时,还需要看对于医院外部的检查申请与预约能否与院内的申请一样进行检查的安排以及将信息传送到后续的检查操作过程中。在实际实现中还需要针对取消预约、更改检查安排的非常规流程的信息处理是否有恰当的信息处理方法。 实现本考察项目7级功能的环境条件是在前级功能条件基础上增加接收医院外部申请医学检查的网络与信息系统环境,同时还需有医疗机构之间相互承担医学检查服务的常规机制与管理体系支持。
------------------------------------------------------------------------------------------------------ 二、检查记录部分 医院运行基础数据:检查项目人次数:

04.02.1(1级选择项) 汇总:

(1) 检查记录使用计算机并保存在本地:
(2) 能通过文件或移动存储设备导出数据供他人使用:
本级功能要点是要求具有专门的检查数据采集与处理软件对检查过程中由检查设备产生的数据进行记录并保存。 1、评价项(1):能根据情况提供检查结果数据录入界面,或各种手段设备将检查过程中所产生的检测结果、波形、图像等数据采集到计算机中。所采集的检查结果数据能够可靠地与检查申请或患者数据准确关联。这些数据只要能够在计算机中存储即可,检查数据的采集可以是通过对纸张的扫描(如心电图)、对胶片的扫描(如X光胶片)获得、也可以通过视频方式采集检查设备显示设备所产生的图像(如X光、超声)。不要求这些计算机联网。 2、评价项(2):对存储的检查结果数据的共享在本级没有太高的要求,只要能够按照检查流程下一个环节要求导出数据供其他系统使用即可。导出数据可以是多种形式,如转换成规定格式的文件保存在移动介质(磁盘、U盘等)上,也可以直接将导出的文件放在网络上的某个共享盘上。

04.02.2(2级选择项) 汇总:

(1) 有科室检查管理系统,信息仅在科室内使用:
(2) 能够与检查设备连接获取数据和图像:
本考察项目2级功能是基本项,医院整体应用水平等级达到2级时,本考察项目所实现的功能必须达到或超过2级所列的功能。 1、评价项(1):看本科室检查的其他工作环节是否通过网络共享这些检查操作所产生的记录数据。这些检查数据的传输应是通过网络在没有人工干预的情况下完成,后续环节对数据的使用都是在自己日程工作的系统中进行操作的(这些共享过程不需要人工干预选择文件、磁盘之类的文件操作)。 2、评价项(2):看对数字化的检查设备是否直接采集数字化检查记录,然后再看检查过程所产生的记录是否存储在整个科室内可共享的计算机或服务器中。 这一级别系统功能的典型应用情况是:①在检查操作的工作软件时能够在科室范围内共享检查申请数据,即检查操作时能够在自己系统中看到申请的数据;②检查过程中或完成后操作人员可录入检查测量参数或能够从设备中采集检查产生的数据。系统能够将这些检查数据与申请中的患者数据匹配对照;③后续的检查操作、医生看片与书写报告环节都可以从自己工作所使用的系统中直接获得检查申请的数据;④科室以外的部门通常无法直接共享这个检查科室的检查记录信息,需要通过人工导出数据等方式进行信息的共享。 实现本考察项目2级功能的环境条件是:①检查科室建立了科室范围的局部网络环境;②检查设备是数字化的,检查信息系统能够通过网络或专用的数字传输接口采集检查记录数据;③具有科室级的检查信息处理系统,检查科室的各个环节的系统具有共享和利用数据的功能。例如后续环节的检查报告生成、审核处理系统都能够利用和共享检查记录信息。④在检查科室的系统中有统一的检查字典和数据共享相关的标准,检查项目字典与检查记录数据能够匹配。

04.02.3(3级基础项) 汇总:

(1) 能够提供检查数据和图像访问与查询工具,或能够为其他系统提供界面集成环境:
(2) 记录检查结果时,具有自动判断知识库(如心脏超声测量值计算处理、判断测量结果与正常值关系等):
本考察项目3级功能是基本项,医院整体应用水平等级达到3级时,本考察项目所实现的功能必须达到或超过3级所列的功能。 1、评价项(1):看门诊和病房是否都通过网络以及门诊和病房的医生所使用的系统查看检查记录的数据。这一个级别是临床科室与检查科室之间进行信息共享(或称具有互操作性)的开始。因此对于检查数据共享的方式没有太高的要求,各种类型的共享在本级中都可以接受,如临床系统利用检查科室提供的检查记录显示工具通过界面集成方式、通过PDF、BMP、JPG等图片共享方式来观察检查记录和图形与图像。但共享的数据要求能够与门诊和病房发出的申请进行准确对照与匹配。 2、评价项(2):对于一些数值型的检查结果,检查科室的系统能够进行结构化(而不是自由文本描述式记录)的记录。同时要求能够对有正常参考值范围的项目能够进行自动判断并标示出检查结果是否在正常参考值范围内。这个功能的要求实际上与对检验结果的记录与处理方式要求相同。例如在医院中常用的心脏超声检查就有许多测量结果,心电图检查设备也会产生各种测量值。对于这些检查结果,要求系统能够进行格式化的存储记录(如:心率=XX次/分),同时给出正常值的范围(如:心率:50—110次/分)。 实现本考察项目3级功能的环境条件将检查科室内部的网络、数据字典等内容的应用范围扩大的门诊与病房。此外还要求有跨科室的管理制度与之配套。

04.02.4(4级选择项) 汇总:

(1) 所记录的检查数据、检查图像供全院共享:
(2) 知识库能够综合利用其他科室的检查结果或临床数据进行判断和提示:
本标准“检查记录”考察项目的目的是看电子病历系统能否实现检查数据、检查图形与图像等结果在全院范围内实现共享,同时系统是否能够在检查结果的处理上综合全面利用患者的在医院的检查信息。标准要求首先完全实现前级的功能,即系统应该实现3级及以前各级的数据采集、数据共享功能。同时要求实现本级所要求的两项基本功能。 1、评价项(1):要求检查结果在全院共享,包括检查产生的数值、图形、图像等数据,是数据级的共享。因此,界面集成的方式不能满足本级的要求。数据共享可以是门诊或病房等临床科室的系统直接利用本检查科室产生的检查结果数据(如通过数据库访问、DICOM服务器的图像文件访问等)进行显示或后续处理,也可以是由临床科室的系统调用检查科室提供的数据处理接口对检查结果进行显示与数据转换处理。 临床科室系统通过检查科室提供的系统调用接口进行数据处理与界面集成的最主要区别在于通过系统调用接口处理时,临床系统对于检查数据的使用是有控制权的,需要访问那些数据,如何进行处理都由临床系统进行控制与管理,在使用过程中临床系统还可以随时交互地处理临床数据。这样,临床科室的医务人员在访问患者的检查结果时,能够控制只访问临床医疗处理所选定患者的数据或指定这个患者某次特定的检查结果,不会因出现误操作而看到别人的检查结果。而界面集成的方式则不然,一旦通过界面调用进入到检查科室系统的检查结果显示界面,控制权则进入了检查科室的系统,此时如果操作人员选择其他患者或其他检查结果,则往往会造成看错患者检查结果的风险。 2、评价项(2):要求检查科室对于检查结果的核对、质量控制等处理能够充分利用患者在其他检查科室或临床的检查结果。提高检查结果的可靠性,降低检查出现差错的风险。 “检查记录”考察项目在本级的这个要求常见的应用场景如:①超声检查过程中,将同一患者、统一器官或部位的历史检查图像,其他科室(如放射等)相关的检查图像显示给操作的医生作为参考,提醒医生进行注意后对比病情的变化情况。对于一些具有测量值的检查结果,则可以将以往或其他部门检查所得到的测量值集中提供给检查医生,以便在检查过程中随时进行对比;②进行CT扫描后,系统为进行检查扫描操作的医务人员提供以往检查图像或其他科室检查图像作为参考,使操作者能够在调整图像的的窗宽和窗位时仔细观察,选择与调整最能够体现出关心器官或部位特征的参数作为图像保存和显示或胶片打印的默认参数,便于诊断医生或临床在打开图像的第一时间能够比较容易看到关心器官的问题;③对于通过CT的图像三维重建进行的心脏血管检查(CTA),系统能够提供以往血管造影等检查测量的参数,对于本次检查测量所产生的参数进行对比,提醒医生关注重点问题。 实现本考察项目4级功能的环境条件是与前级相同。

04.02.5(5级选择项) 汇总:

(1) 检查结果、检查图像在全院有统一管理机制:
(2) 可以长期存储记录:
(3) 检查记录有安全访问管理机制:
本标准中“检查记录”考察项目的5级功能要求建立全院统一的检查结果数据的管理体系,在这个体系下能够对各种检查所产生的数值结果、图形与图像数据在全院能进行统一的管理。这样门诊和病房以及各个检查、治疗科室能够通过统一的数据访问管理机制获得全部的检查记录数据。这些数据是形成统一管理体系下电子病历的重要内容。统一的检查结果数据管理体系并不是一定要求将所有检查所产生的数字、图形、图像等数据集中存储,这些数据仍然可以保存在不同的服务器中,但是要求这些数据能够由统一管理的索引进行查询、有统一管理的数据访问接口或传输工具供需要的系统进行使用。达到本项功能的要求之前首先要求系统能够实现4级及以前的功能,使本检查科室系统中的检查记录数据供门诊和病房和其他检查、治疗科室的系统进行访问。在这个基础之上实现本级功能要求。 1、评价项(1):考察检查结果、检查图像的管理机制,看是否将所有的检查项目都纳入统一的检索、查询与数据传输的管理机制内。常见的实现方式有两类: 一类实现方式是分散式,即对医院中的所有检查建立一个统一的检查结果数据索引,在这个索引中记录检查类型、项目、结果数据存储的位置、数据格式、访问处理接口软件、访问控制要求的参数等。各个系统在访问这些检查结果数据前,先通过统一的管理机制来访问索引,获得检查结果数据所在位置及数据获取与接口的信息,然后通过接口到数据存储的位置得到检查数据记录 另一类实现方式是集中式,即在每次检查完成后,复制一份检查结果数据到一个统一的存储区域或系统中。各个系统在需要得到这些检查数据是直接到复制的区域或系统中访问这些检查结果的数据。 2、评价项(2):考察医院中是否能够长期保存检查所产生的记录数据,所保存的时间需要能够满足医疗档案所要求的时间。长期记录的数据在统一管理的前提下可以是在本科室系统中存储,也可以是在集中的长期存储区域保存。 3、评价项(3):要求对数据的访问控制有有效的控制管理机制。通常这种访问控制机制应该与医院中对患者医疗记录的整体访问控制机制配套,是整体访问控制机制中的一个环节。 实现本考察项目5级功能的环境条件要求主要是管理方面:①各个科室和各种检查都能够与统一的检查结果查询索引连接,或能够将检查结果复制的统一的结果管理存储系统中;②全院或各个检查系统有长期存储检查记录结果的系统与设备;③医院中有针对检查结果访问所建立的数据安全访问控制制度,并将这些制度的规则融合到具体的访问控制软件中。

04.02.6(6级基础项) 汇总:

(1) 检查数据记录过程有查询和跟踪工具:
(2) 检查全过程数据记录有智能化的核对与查错功能,具有防止患者、检查数据、图像不对应的自动核查策略与手段:
本考察项目6级功能是基本项,医院整体应用水平等级达到6级时,本考察项目所有功能都必须实现,且应用范围需超过80%。 1、评价项(1):检查数据记录过程有查询和跟踪工具。这个功能要求检查科室的信息处理系统能够明确检查记录产生过程的各个状态定义,并提供查询和跟踪这些状态的工具。同时,按照全院统筹安排患者检查与治疗过程的需求,检查过程的各个状态应该能够提供给其他需要的部门查询与跟踪。例如,在进行CTA检查过程中,系统将扫描、数据生成、三维重建各个阶段的状态记录并将这些状态发布到网络上。临床科室、其他检查科室都可以及时利用这些信息安排患者的诊断和治疗工作。检查科室各个环节的状态记录也是检查科室分析服务流程、提高服务质量的基础。通过这些状态,检查科室能够触发各个环节所需要的数据检查与核对操作。 2、评价项(2):检查全过程数据记录有智能化的核对与查错功能,具有防止患者、检查数据、图像不对应的自动核查策略与手段。检查的操作过程是将临床的申请、患者的基本信息、检查测量数据、图形与图像数据等各个方面产生的信息综合在一起的过程。为防止各个环节产生的信息对照错误,在手工工作的环境下医院已经形成了一整套核对、检查的制度。在使用计算机系统的环境下,也需要一套相适应的核对流程。计算机系统可以利用患者ID、检查申请需要、检查操作过程的工作编号、临床科室代码等信息进行匹配与核对。计算机系统的核对需要按照事先安排的流程和设计的规则进行检查。本项目的这个功能要求就是考察检查科室的系统是否具有按照规则进行这个检查的核对与处理的能力。具体的数据匹配与核对规则由各个医院根据管理制度进行设计与安排。 实现本考察项目6级功能的环境条件是在前级环境基础上增加检查状态的定义以及相应的管理制度和流程规范,使全院能够进行统一的动态安排各种检查。

04.02.7(7级选择项) 能够获取医院外部检查数据和检查状态,本科室检查记录和状态可传给外部系统使用:

本标准考察项目的7级功能重点是能够提供检查记录数据与检查操作过程的状态与医院外部进行交换与共享。通过与医院外部进行检查信息的共享,达到患者的医疗档案能够实现跨医疗机构的共享的目的。这是实现持续医疗和建立居民健康档案的基础。 为实现本考察项目的7级功能,检查科室信息处理系统实现前6级的功能是基础。通过前面的系统完成了检查记录的采集、存储、状态的统一管理等功能,使检查科室的整个操作流程的信息都能够在医院中完全沟通与共享,为实现跨医疗机构的共享做好了准备。 评价项:要点是看系统是否能够获得医院外部所做检查的记录和状态,自己科室所做的检查记录与状态数据是否能够传送到医院外部进行共享。同时这些与院外进行相互传送与共享的数据还必须能够相互理解,以使院内外都能够对这些信息进行理解与进一步的处理和正确地重现,使检查记录用于医疗工作。 实现本考察项目7级功能的环境条件与本节中“申请与预约”项目第7级要求的环境条件相同。
------------------------------------------------------------------------------------------------------ 三、检查报告部分 医院运行基础数据:检查项目人次数:

04.03.1(1级基础项) 汇总:

(1) 手工输入检查报告并保存在本地:
(2) 检查报告能通过文件或移动存储设备导出数据供他人使用:
本考察项目1级功能是基本项,医院整体应用水平等级达到1级时,本考察项目所实现的功能必须达到或超过1级所列的功能,且应用范围必须超过80%。 1、评价项(1):具有比较方便生成检查报告的文字编辑处理功能,所书写的检查报告可以是按照检查报告要求的格式分节、分段进行报告的书写,也可以是整体的自由文本。能够将检查报告存储在计算机中(本机或网络上的指定位置),并对检查报告有按照检查时间、患者的姓名或编号的索引。 2、评价项(2):软件可提供数据导出工具,能够将检查报告导出供其他系统使用。导出数据可以是多种形式,如转换成规定格式的文件保存在移动介质(磁盘、U盘等)上,也可以直接将导出的文件放在网络上的某个共享盘上。

04.03.2(2级选择项) 汇总:

(1) 报告中部分内容来自检查科室的检查登记记录:
(2) 报告诊断返回本科室检查登记:
检查报告处理实现2级功能要求能够在检查科室内部连通并共享信息。要求以实现1级的检查报告采集功能为基础。 1、评价项(1):在医生书写报告时,本级要求处理软件能够获取本科室登记台所获得检查登记作为书写报告的基础并以此关联患者信息和临床医生的申请信息。书写报告工具可以将需要的检查申请中部分内容引入报告中。 2、评价项(2):医生完成报告书写和审查后,要求能够将检查诊断信息返回登记台,以形成一个完整的检查登记记录,便于后续的查找与结果检索。通过书写报告环节与本科室的前后工作环节信息共享,保证各个环节信息的准确匹配,防止差错。 这一级别系统功能的典型应用情况是:①检查科室医生在自己工作站中能够看到已经完成检查待写报告的工作清单,这个清单是根据检查登记台产生或从临床科室获取的;②通过选择工作清单中的患者,从系统中能够看到检查申请,特别是申请中的患者基本信息、检查目的、病情摘要等信息,同时也能够看到检查过程中所产生的记录,如心电图的图形、放射检查产生的X光图像等;③检查科室医生参考检查申请中患者的情况,对检查记录进行分析,医生书写初步的检查报告;④上级医生可以从本科室联网的计算机上看到初步的检查报告,同样参考临床申请中所传输来的信息分析检查的产生的记录,对初步报告进行审查与核对,产生最终检查报告;⑤系统将经过确认的报告中的诊断信息整合到检查科室的检查登记中,形成完整的检查登记记录与索引。 实现2级功能的环境条件是:①检查科室建立了科室范围的局部网络环境;②检查科室的各个工作环节,如登记台、医生办公室等都有能够交换与共享数据的系统;③在检查科室的系统中有统一的检查项目字典、诊断字典、患者标识、每次检查的唯一标识等数据共享所需的标准。

04.03.3(3级选择项) 检查报告、检查图像供全院共享:

检查科室角色中“检查报告”考察项目达到3级功能的主要要求检查报告以及附带的图形、图像实现全院的共享。临床科室、其他检查科室能够通过网络和信息系统而不是纸张和胶片获得本科室的检查结果。通过检查报告与检查记录的共享,加快医学检查的流程,提高医院整个检查工作的效率。本级别的功能是在2级功能的基础上实现的。 评价项:重点看门诊和病房是否都通过网络以及门诊和病房的医生所使用的系统看到本检查科室产生的检查报告。本级功能对于检查报告传送给医院其他部门的方式不做具体的要求,只要将检查报告通过电子方式传送给其他科室并在接收端能够正确展现即可。报告本身无论是通过数据集成还是界面集成、图片集成都可,只要在接受检查报告端能够被医务人员读出、可以用于医疗工作就都可以认为达到了本级的要求。 实现检查报告信息的集成意味着在接收报告端是通过自己的系统(如门诊医生工作站、病房医生工作站、其他检查科室日常的工作系统等)通过检查申请、患者标识等查询到检查报告。如果在接受检查报告的部门通过输入或选择图片文件名等方式共享检查报告是不满足本级要求的。 实现本考察项目3级功能的环境条件是:①门诊、病房与检查科室的信息系统能够通过网络连接,即具有在全院范围内运行的网络与系统环境;②门诊、病房的信息系统具有集成检查科室检查报告与检查记录信息的功能,通过界面集成或数据集成方式系统都可接受。③门诊和病房的系统与检查科室的系统使用共同的检查项目字典等基础字典,或能够通过转换相互之间理解这些检查记录中项目的内容、参考值等信息的含义。

04.03.4(4级选择项) 汇总:

(1) 能够产生结构化报告,根据诊断和模版书写报告:
(2) 检查报告能够全院共享:
检查科室角色“检查报告”4级功能要求是在检查科室实现了3级可处理检查报告功能的基础上实现的。 1、评价项(1):要求能够为检查科室医生提供产生结构化报告的书写处理工具,产生结构化的检查报告。在整个电子病历体系中,结构化的检查报告能够被其他部门的信息系统“读懂”并进行更进一步的智能化应用。结构化的检查报告也为后续的智能化判断检查结果是否阳性,使智能化系统能为临床的后续医疗提供建议等打下基础。 2、评价项(2):检查科室提供全院共享的检查报告必须是结构化的数据,检查记录的共享也必须是符合一定标准的数据。通过数据的共享,检查结果能够让临床与其他部门进行深入的利用,提高医疗信息的在医疗工作中的有效利用率。图片的集成、界面的集成方式已经不再能够满足这个级别的功能要求。 实现本考察项目4级功能的环境条件是在前级条件基础上医院建立了统一的结构化报告标准,使不同部门的应用系统能够准确重现、展示检查报告。

04.03.5(5级选择项) 书写报告过程中有智能提示,检查报告内容有可定义格式与模板:

本标准中“检查报告”考察项目的5级功能要求检查报告书写处理系统有智能的提示功能,这样可以使检查可是医生在书写检查报告时得到所需要的帮助,减少错误判断或遗漏内容的风险。对于检查报告模板可定义的要求,目的在于使检查报告能够在精细管理的基础上更加规范。达到本项功能的要求之前首先要求系统能够实现4级及以前的功能 评价项:要求书写报告系统可以为报告的不同节、不同段提供更加方便和精细的处理辅助工具。例如系统为报告的每段、每节提供合适模板,也可以有词组库供医生选择。在书写过程中,系统可以结合书写到那个部分的需求,给出检查申请、其他检查结果、临床病历等方面的信息给出必要的提示,以帮助医生完成报告内容。利用报告的结构化,对于检查报告中的一些测量参数描述、诊断与症状关系等给出合理性检查并对书写中出现的误操作给出提示。例如,可以对心电图报告中一些参数与常规出现较大差别时给出提醒,防止出现笔误;对于胃镜检查报告中测量的溃疡尺寸超出常见范围时提醒医生等等。 可定义的报告模板可以更进一步提高检查科室医生书写报告的效率,检查科室可以将经常出现的疾病描述、诊断等内容分别生成模板,医生也可以自己定义常用的、个性化的模板,使报告的准确性、规范性、完整性等通过自定义模板的方式得以实现。 实现本考察项目5级功能的环境条件是在前级条件基础上医院建立有利用临床申请、其他检查结果信息、常规解剖数据等对检查报告书写过程给出提示的知识库。

04.03.6(6级基础项) 汇总:

(1) 报告书写环境中有查询与引用临床信息、其他科室信息工具:
(2) 具有法律认可的可靠电子签名:
(3) 检查报告有安全控制机制与访问日志:
本考察项目6级功能是基本项,医院整体应用水平等级达到6级时,本考察项目所有功能都必须实现,且要求应用范围超过80%。 1、评价项(1):要求检查科室的报告处理系统能够获得临床、其他检查所产生的数据、记录。例如临床的症状描述、其他检查的测量结果等,使检查报告能够按照循证医学的原则下完成。 2、评价项(2):要求系统提供对检查报告进行电子签名的处理功能。检查报告是检查过程产生的的结果。实现检查的“无纸化”前提条件是做到检查报告电子版本具备法律认可的效力,即需要使检查科室所提供的电子版检查报告具有“不可伪造”、“不能否认”等特性。使用可靠电子签名是实现这些目标的重要手段。 按照《电子签名法》第十三条规定,可靠的电子签名需要具备4个基本的要素。即: ● 电子签名制作数据用于电子签名时,属于电子签名人专有; ● 签署时电子签名制作数据仅由电子签名人控制; ● 签署后对电子签名的任何改动能够被发现; ● 签署后对数据电文内容和形式的任何改动能够被发现。 法律同时规定“当事人也可以选择使用符合其约定的可靠条件的电子签名”。如医院或医生与患者约定好的一些可靠电子签名条件。 目前常用的数字证书,需要经过当时人确认的在签名时产生的随机数或图片等方式都是目前常用的保证电子签名专有性、可控性的手段。 根据《电子签名法》第十六条规定,当使用需由第三方认证的电子签名时,需要使用“由依法设立的电子认证服务提供者提供认证服务”。目前常用的使用数字证书进行的签名就是这类需要由数字证书提供商给予认证服务的签名。 3、评价项(3):要求系统有对数据访问的安全控制功能,通过这个功能保证检查报告信息内容的私密性。 安全控制机制是防止未经授权的人员访问检查报告数据,这是事前防止信息被非法修改或使用的方法。实现这项要求通常方法是在检查报告的书写、查看系统中要求访问这提供用户名和密码,以确认访问者的身份。系统通过比对使用输入的用户名、密码和检查报告授权访问表,确定是否允许操作人员读或写检查报告。 系统中提供访问日志的功能是一种用于追溯授权的信息访问者泄露检查报告信息、滥用医疗信息的事后管理手段。访问日志的作用在于能够在事后查找出掌握被泄露或滥用信息的知情者,为查找违规或违法人员提供手段。实际的信息系统中常用两种方法获得访问日志: 一种是使用数据库审计系统,通过网络获得对检查报告数据库访问的情况。这种方法优点是不要求应用系统专门为产生访问日志编写程序,对系统运行效率基本没有影响。但缺点是对服务器的访问没有记录,同时要求应用系统访问数据库时有对每个访问人有唯一的识别手段(例如每个用户都有自己的数据库用户名等)。此外,数据库审计系统会产生大量的访问日志,使用时需要从大量的日志中筛选出所需要的内容。 另一种方法是在应用系统中增加生成访问日志的功能。这种方法也有一定的限制条件,就是检查报告的所有提取数据过程都需要识别和记录访问者,并将访问情况写入日志中。使用这种方法能够比较准确地记录对检查报告的访问。但对应用系统的设计有比较高的要求,系统运行时也有一定的系统开销用于生成日志。 实现本考察项目6级功能的环境条件除前级要求的共享数据环境外,还要求管理上有对电子签名的管理制度,有与患者确认与认可电子签名的程序并得到执行。同时需要系统中有记录日志的环境,管理制度中有使用日志进行确认的规定与操作程序。

04.03.7(7级基础项) 能够在报告书写时查询其他医疗机构的检查结果,并支持将外部检查申请的报告传送回申请者:

本考察项目7级功能是基本项,医院整体应用水平等级达到7级时,本考察项目所实现的功能必须达到或超过7级所列的功能,且应用范围要求超过80%。 评价项:要求检查报告系统在提供书写报告工具时,能够让医生查询到所书写报告患者在其他医疗机构产生的各类检查结果。同时系统也能将本科室所产生的由医院外部申请的检查报告传回给申请医生。通过与医院外部医疗机构共享检查报告、临床医疗信息,实现多个医疗机构合作对患者完成检查和治疗工作。这是实现持续医疗和建立居民健康档案的基础。 实现本考察项目7级功能的环境条件与本节中“申请与预约”项目第7级要求的环境条件相同。
------------------------------------------------------------------------------------------------------ 四、检查图像部分 医院运行基础数据:有图像结果的检查项目人次数:

04.04.1(1级选择项) 汇总:

(1) 能够从检查设备中获取图像,但仅在单机中记录:
(2) 图像可以通过文件或移动存储设备方式导出:
使用专用的计算机系统采集图像并存储是本级功能的核心。 1、评价项(1):要求系统能够从检查设备的数字接口直接获得检查产生的数字图像。采用这种方式获得的检查图像通常是没有失真的,其几何分辨率、灰度分辨率、设备所测量的参数等图像的各项指标都与检查设备所实现的精度相同。这种图像用于后续的医学诊断、更进一步的图像处理、教学与科研等都是能够满足要求的。至少不会产生因为图像质量低于检查设备所能够达到的水平问题影响后续的医疗、科研与教学。 本级功能要点是要求检查科室信息处理系统具有专门的图像采集、存储与重现软件。这个软件能够通过与检查设备连接的数字接口取出或接收设备推送的图像数据,并能够理解所获得图像数据的格式,能够可靠地再现图像。 2、评价项(2):在本级别的要求中,对数字化图像的格式和数据采集方式没有要求。无论是通过标准的DICOM格式还是检查设备专用的私有格式,无论是通过网络或其他连线接口直接采集数据还是通过U盘、磁盘、光盘等方式从检查设备中获取图像数据都认为符合1级的要求。但是模拟方式的数据采集不能满足本级要求。 实现“检查图像”考察项目1级功能的典型应用是:①检查科室使用检查设备配套带来的图像处理工作站采集和处理图像。这个由检查设备提供的图像处理工作站能够通过局部的网络或专门的数字接口与检查设备(通常如DR、CR、CT、MRI等)连接并获取数据;。②所采集的图像存储在工作站中,当存储的图像超过工作站磁盘容量时,系统能自动将最早的图像删除;③检查科室通过刻录光盘的方式长期地保存检查图像。

04.04.2(2级选择项) 汇总

(1) 可通过网络获取检查设备图像:
(2) 图像数据能够在本科室系统保存并共享:
(3) 检查图像能够与本科室预约与登记数据对照:
检查图像考察项目2级功能要求实现后,检查可是内部可以在计算机系统的支持下完成从检查图像的生成、采集、阅片工作,而不需要再使用胶片或纸张作为检查图像的载体。医生在读片时也可以及时获得患者以往检查的图像作为参考与对比。这对于提高检查科室的工作效率、优化医疗服务质量有很大的意义。同时数字化的图像存储也可以大大节省工作空间、降低检查科室保存档案的费用。 1、评价项(1):要求系统能够通过网络与检查设备连接并获取检查设备的图像。通常检查科室的系统达到这个级别时需要有科室范围的网络环境做支持,系统中有图像的存储设备、多个图像重现设备。对于一些使用专门数字接口的特殊检查设备,也往往会设置一台图像处理工作站与设备连接并采集图像,然后再将图像通过工作站的网络接口传输到集中存储的设备中。 2、评价项(2):图像产生科室中集中管理并能够共享是本级功能要求的核心。实现检查图像的科室级共享必须有科室范围内统一的图像存储环境与网络。科室中所有图像重现的工作站都是通过网络从存储设备中获取检查图像的。 本级没有对图像存储与传输的格式做规定,采用DICOM标准进行图像的存储和传输或采用私有的图像存储与传输方式都能够满足本级的要求。 3、评价项(3):要求检查科室系统中所存储的图像必须能够与本科室登记台所得到的检查申请、检查登记安排信息能够匹配。即要求检查图像与患者信息、本次检查的临床病情摘要有对应。如果存储的检查图像与患者信息没有严格对应的项目(如检查申请号、检查工作单号等)进行匹配,则说明检查图像数据与检查申请、患者信息没有进行严格的对照,这种情况是不满足本级别要求的。 这一级别系统功能的典型应用情况是:①检查科室的医生或做检查操作的技术员能够在检查前看到事先安排的检查患者清单,在检查前能够核对清单与患者,对照与锁定当前检查的患者与清单上的申请;②检查过程中通过网络采集到检查产生的图像,系统能够将检查图像与选定的检查清单上申请信息匹配与对照;③检查产生的图像经过处理后,系统能够将匹配好的图像存储到科室的图像服务器上;④检查科室的医生可以从本科室联网的计算机上立刻看到检查图像,可在计算机上看到重现的图像并对此图像进行读片和分析、书写检查报告。 实现本考察项目2级功能的环境条件与与本节中“申请与预约”项目第2级要求的环境条件相同。

04.04.3(3级选择项) 汇总:

(1) 检查图像能够供门诊或病房共享:
(2) 检查图像可与门诊或住院的申请、患者基本信息对照:
(3) 具有检查工作清单:
(4) 能提供图像浏览工具供其他系统进行界面集成:
检查科室角色中“检查图像”考察项目达到3级功能后,医院中可以实现跨科室的图像信息共享,为实现“无胶片” 化的图像传输与应用打下基础。数字化的图像传输能够提高检查工作效率,加快临床获得检查结果的速度,提高了医疗工作的效率。同时数字化图像的应用也给临床医生提供了更加方便的图像阅读工具和图像分析工具,使临床科室能够更加细致深入地对检查结果进行分析处理,有更多的手段提高医疗质量。 图像信息实现数字化传输后,不同检查方法能够比较方便地互相借鉴与参考检查数据,为提高临床科室医务人员的业务能力、综合利用多学科检查结果、提升诊断与治疗质量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1、评价项(1):要求检查科室的系统所产生的检查图像能够通过网络环境,让所有需要查看这些图像的临床科室访问到图像数据。在3级功能中对于检查图像传送给医院临床科室的方式不做具体的要求,只要临床科室并在接受端能够正确获得并展现检查图像即可。在临床科室的系统无论是通过数据集成还是界面集成都可,只要在他们工作的计算机终端上能够正确、完整地显示检查图像都可以认为达到了本级的要求。 2、评价项(2):要求检查图像与临床医生下达的检查申请必须准确匹配。在2级的要求中检查图像可以与检查科室自己的登记台录入或采集的申请或登记信息匹配而不考虑临床科室申请,但在本级中要求图像匹配的申请是临床科室产生的申请。这样在申请中的内容(如临床诊断)发生变化时,检查科室的读片医生能够及时知道并用于书写报告的参考。 3、评价项(3):要求检查科室依据临床的检查申请数据为检查操作过程提供数据采集的工作单,这样可以从系统层面保证图像数据与临床的申请数据准确匹配。图像采集完成后是否为后续的检查报告书写提供工作单,使书写报告过程能够依据本次检查的数据并使报告与检查图像可靠匹配。 4、评价项(4):要求检查科室的系统为临床科室的系统提供图像查询、浏览与阅读的工具,使这些系统能够通过调用这些工具正确展示检查图像。这个工具可以是一个独立运行的程序或其他可以通过界面集成方式调用的软件。其他系统调用这个工具后,软件控制权允许转到这个工具上。 实现本考察项目3级功能的环境条件是:①门诊、病房与检查科室的信息系统能够通过网络连接,即具有在全院范围内运行的网络与系统环境;②门诊、病房的信息系统具有集成检查科室检查图像处理软件的功能,通过界面集成或数据集成方式系统都可接受;③门诊和病房的系统与检查科室的系统使用共同的检查项目字典等基础字典,有医院范围内统一的检查唯一标识号、图像唯一标识号,或能够通过转换相互之间准确对照患者信息、检查申请信息与图像信息。

04.04.4(4级基础项) 汇总:

(1) 检查图像供全院共享,提供符合DICOM标准的图像访问体系:
(2) 能够自动根据检查部位、检查目的进行图像灰阶等参数调整:
(3) 具有图像质控功能:
(4) 具有按部门或按医师级别的图像访问控制的机制:
本考察项目4级功能是基本项,医院整体应用水平等级达到4级时,本考察项目所有功能都必须实现,且要求应用范围超过80%。 1、评价项(1):要求本科室所产生的检查图像不仅仅临床科室能够访问与重现,其他的检查、治疗科室也应该同样能够访问与重现。标准同时要求所提供的图像是符合DICOM标准的访问体系,即检查提供给全院共享的图像服务器应该使其他部门符合DICOM标准的图像显示终端与设备不经过改造就能够直接获得所需要的图像。所获得的图像数据还应包含DICOM标准中所支持的患者数据、检查所产生的测量数据相关的图像描述参数。 本标准考察图像处理系统是否提供了符合DICOM标准重点看以下3个方面: 使用符合DICOM标准的终端是否经过简单的连接配置就能够与图像服务器连接并正确地显示图像; 在获得图像的同时是否能够得到按照DICOM标准基本要求所附带在图像文件头中的各种参数,如患者信息、解剖部位、体位等标识、图像的唯一识别号及检查号参数等; 在显示端是否能够按DICOM标准的方法获得图像显示所需要的参数,如灰度和对比度或窗宽/窗位信息、图像点阵、标尺等。 2、评价项(2):要求检查科室的图像处理系统能够在进行检查操作时,能够按照检查申请要求或操作时设定的部位,根据检查方法预先的设计预先对图像的灰阶范围、窗口设置、颜色调整表(如γ曲线)等进行设置。 3、评价项(3):要求检查科室的系统在检查操作的工作环境下提供及时的图像显示与调整工具,使检查操作有可能建立对图像的质控环节。一旦检查时发现产生的图像质量不能满足要求,可以及时进行调整或重新采集,确保检查所产生的图像是符合医疗诊断质量要求的。 4、评价项(4):要求检查科室的图像管理系统能够以一定细的颗粒度来控制其他部门或系统对图像数据的访问,防止检查图像被非授权的应用。在本级的安全控制要求是属于中等水平的,即只要求能够进行部门或医生的级别这样成组的或群体性的范围的控制,对于访问时间、访问个人并没有强制的控制要求。 实现本考察项目4级功能的环境条件除前级要求外,还要求医院中有支持DICOM标准图像终端,包括独立的图像终端和嵌入在门诊、病房医生工作站或其他科室系统中的DICOM图像处理模块。

04.04.5(5级基础项) 汇总:

(1) 建立全院统一的图像存储体系:
(2) 支持符合DICOM标准的图像显示终端访问数据:
(3) 有完整的数据访问控制体系,支持指定用户、指定患者、指定检查的访问控制:
本考察项目5级功能是基本项,医院整体应用水平等级达到5级时,本考察项目所有功能都必须实现,且要求应用范围超过80%。 1、评价项(1):要求建立的图像统一管理体系并不意味着各个科室不能分别建立图像管理系统。在医院的实际环境下,由于不同检查科室处理图像性质的差别,都采用统一的图像处理系统来处理各种不同性质的医学检查图像也是不现实的。统一的图像管理体系通常采用建立统一图像索引、提供统一的访问控制管理工具、统一建立起图像重现工具组、建立集中的备份方式的大容量图像数据存储系统等方式来实现。这些处理方式概括起来典型的是两类,即一种是分散图像存储管理、统一访问索引,另一种是集中图像存储、统一访问管理方式。这两种方式在“检查记录”项目5级的要求中已经有所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2、评价项(2):支持符合DICOM标准的图像显示终端访问数据。这个要求是对全院统一的图像共享服务系统在访问方式上的限制,即要求这个图像共享服务系统必须是支持DICOM标准的图像访问,任何科室所的系统如果使用符合DICOM标准的图像终端,都能够按照标准获得图像。如果医院中所使用的系统需要使用专有的访问图像通信协议,也必须另外提供符合DICOM标准的访问服务。本标准提出这样的要求主要目的在于保障医院在图像处理体系建设中能够不断支持新的图像处理设备加入医疗信息处理体系,避免医院受个别应用系统生产商的影响而限制整个医疗信息系统的发展。实际上,现在医学检查图像的种类正在以越来越快的速度发展与创新,由一个厂商包揽医院全部医学图像处理系统往往是不可能实现的。 3、评价项(3):有完整的数据访问控制体系,支持指定用户、指定患者、指定检查的访问控制。这个要求细化了对图像访问的控制。这个要求下,对每一个序列图像访问可以控制到具体的每一个人,使医院对一些VIP、重点服务对象、特殊疾病患者的检查图像数据有更加严格的管理手段,提高整个医院信息安全的管理水平。 实现本考察项目5级功能的环境条件与前级相同。

04.04.6(6级基础项) 汇总:

(1) 图像产生过程、图像质控、图像重现均有跟踪与管理:
(2) 提供图像注释说明记录并能够与临床科室共享:
(3) 历史图像完成数字化处理:
本考察项目6级功能是基本项,医院整体应用水平等级达到6级时,本考察项目所有功能都必须实现,且要求应用范围超过80%。 1、评价项(1):要求检查科室的信息处理系统能够在检查图像产生过程和使用过程中有跟踪与质量监控手段。在检查操作过程中系统能够对检查申请数据和检查设备产生的图像匹配情况监控,质控人员或管理者可以及时看到和发现那些未能够及时匹配的数据,尽快进行处理。系统对图像产生后的质量检查过程及时进行记录,一旦出现大范围的参数调整等情况发生可以及时地检查原因,对检查设备进行校准,更换备件(如放射管球、内窥经的光源等)。跟踪与观察图像重现时检查科室读片医生和临床医生对图像再现参数的调整情况也是发现图像质量问题的一个重要手段,如果医生在阅读图像时频繁调整重现的参数,说明原始设置的默认显示参数不适应医疗诊断的需要,因此可以认真分析原因并进行响应的改进。 2、评价项(2):要求系统能够记录下检查科室医生阅读图像时所做的注解或临床医生观看图像时所做的注解。通过这些注解信息的交流,临床医生与检查科室医生、不同专业医生之间都能够注意到图像中的重点内容,这对于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将有所帮助,这个功能对于增加医生的经验,培养年轻医生是有益的。实现这个功能要求图像处理系统能够支持对同一个检查图像记录多个阅读者的注释,并要求有恰当的注解记录控制功能,以实现有规则的注释管理。 3、评价项(3):要求医院将历史保存的图像记录通过各种方式进行数字化处理,保存到统一的图像管理系统中,在患者就诊时就能够随时调出供医生诊治时使用。医生在为患者进行诊治时,如果能够比较完整地了解以往的情况,就可能更加全面进行判断和处置,降低误诊误治情况的发生。但对于一些有较长历史的医院,大量的历史图像(如胶片等)很难全部进行数字化。即使全部数字化这些图像,也只有很小一部分能够在以后的医疗中使用上(许多患者可能不再到医院来就诊)。因此可以采用另外一种方式,即在患者来医院就诊时,及时挑出这个患者历史的图像进行数字化处理,这样医院能够得到比较高效率,同时也降低了成本。 实现本考察项目6级功能的环境条件是:①临床与各个检查科室的信息处理系统能够及时将获取对图像的调整信息的信息并提供给检查科室的系统;②全院对图像的阅读、注释记录有管理规范;③对历史图像的数字化有管理制度和操作规范。

04.04.7(7级基础项) 支持其他医院图像引入医院内部影像系统,本院图像可通过网络和标准的访问接口提供给其他医院使用:

本考察项目7级功能是基本项,医院整体应用水平等级达到7级时,本考察项目所有功能都必须实现,且要求应用范围超过80%。 评价项:跨医疗机构实现图像数据的共享重点需要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需要解决检查信息在不同的医疗机构能够相互理解的问题,这需要不同检查机构能够协调一致的患者识别、检查申请与报告识别、检查图像与文字信息相互对照的方法。只有在不同医疗机构之间建立信息沟通对照的机制,才有可能将同一个患者的各种检查、治疗信息,即电子化的医疗病历记录联系在一起,为跨机构的医疗诊治活动提供有效的信息。医院中的电子病历系统必须能够为处理其他医疗机构的医疗信息提供处理工具和信息对照与转换工具。同时,在这个共享信息的管理机制中,图像访问的控制与安全体系也是一项重要内容。各个医院需要制定一套相互访问数据的控制策略和管理制度,以保障信息的安全。 另一方面是需要解决图像的大数据量及时传输问题和图像的存储问题。通常医疗机构之间的网络带宽都远小于医院内部的局域网络带宽,因此及时可靠地传输大量数据是必须很好处理的重要问题。医院内部的系统也需要有一些适应广域网络环境下大数据量传输的处理功能,如断点续传、高效的数据压缩与解压缩、数据预传送与预取等等。此外,数据的存储与访问处理在不同医疗机构之间也会与医院内部完全不同。目前一些区域实现的检查图像共享就采取了不同的方法,如一些地区采用图像集中存储与管理的方法,每个医院都将为医院外部提供的检查图像传送到区域的存储平台上,其他医院则从这个平台上获取图像。也有一些地区采用分散存储的方式,各个医院只将检查图像的索引传送到区域的信息平台上,其他医院可以从共享平台上检索到图像,然后到医院的系统中获取检查图像。无论采用哪种方式,医院的图像管理系统都必须有配套数据传送、获取处理软件,保证与医院外部共享检查图像能够安全可靠地完成。 实现本考察项目7级功能的环境条件与本节中“申请与预约”项目第7级要求的环境条件相同。
------------------------------------------------------------------------------------------------------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