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欧宝app下载 ,

震颤麻痹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12年12月11日 点击数:次 字体:
震颤麻痹又称“帕金森病”,属于中医学“颤证”、“震掉”的范畴。是一种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的锥体外系疾病,以静止性震颤、肌强直、运动徐缓为主要特征。
  西医对本病未发现任何确切原因的称为“原发性震颤麻痹”,对有确切原因的则称为“继发性震颤麻痹”或“震颇麻痹综合征”、“帕金森综合征”。原发性震颤麻痹好发于50~60岁,男多于女,少数人有家族史。继发性震颤麻痹多见于脑炎、动脉硬化、颅脑损伤、基底节肿瘤、甲状旁腺机能减退或基底节钙化、慢性肝脑变性及一氧化碳或二硫化碳等化学物质中毒等。
  中医学很早就对本病有所认识,明·王肯堂《外科证治准绳》中说:“颤,摇也;振,动也了。筋脉约束不住而莫能任持,风之象也……壮年少见,中年始有之,老年尤多”。其基本病机多由肝肾亏虚,气血不足,脾湿痰浊阻滞脉络,经筋失养,虚风内动而致。病位在脑,病变脏腑主要在肝,涉及肾、脾,病性属本虚标实。
  【临床表现】
  起病隐匿缓慢,多数病人在2年之后方能明确诊断,以震颤、肌强直、运动徐缓为三大主症。
  震颤多自一侧上肢手部开始,呈“搓丸样”,情绪激动时加重,肢体运动时减轻,睡眠时消失。肌强直可见全身肌肉紧张度增高,被动运动时呈“铅管样强直”,若同时有震颤则有“齿轮样强直”;面肌强直使表情和眨眼减少,出现“面具脸”;若舌肌、咽喉肌强直.可表现说话缓慢、吐字含糊不清,严重者可出现吞咽困难。运动徐缓表现为随意运动始动困难,动作缓慢和活动减少;一旦起步可表现为“慌张步态”;病人因失去联合动作,行走时双手无前后摆动;坐时不易起立,卧时不易翻身;书写时可出现“写字过小症”。
  部分病人有其他植物神经症状,如怕热,大量出汗,皮脂溢出,排尿不畅,顽固性便秘,直立性低血压等。部分病人还有精神症状,如失眠,情绪抑郁,反应迟钝,智力衰退及痴呆等。
  1.肝肾亏虚 筋脉拘紧,肌肉强直,动作笨拙,头及四肢震颤(静止时明显、情绪激动时加剧,随意运动时减轻或消失),头晕目眩,耳鸣,失眠或多梦,腰酸肢软,肢体麻木,舌体瘦、质暗红,脉细弦。
  2.气血不足 筋脉拘紧,肌肉强直,运动减少,肢体震颤,四肢乏力,精神倦怠,头晕目眩,面色无华,舌质暗淡、苔白,脉细无力。
  3.痰浊动风 筋脉拘紧,肌肉强直,动作困难(震颤时重时轻,常可自我控制),胸脘痞闷,食少腹胀,头晕目眩,舌胖大、质淡、有齿痕、苔腻,脉弦滑。
  【治疗方法】
  1.基本治疗
  治则:补益肝肾、益气养血、化痰通络、熄风止痉,针灸井用,肝肾亏虚、气血不足用补法,痰浊动风则平补平泻。
  处方:百会 四神聪 风池 合谷 太冲 阳陵泉
  加减:肝肾亏虚加肝俞、肾俞、三阴交补益肝肾;气血不足加气海、血海、足三里益气养血;痰浊动风加丰隆、中脘、阴陵泉化痰通络;震颤甚者加大椎,僵直甚者加大包、期门以除颤止僵。
  操作:各腧穴均常规针刺;四神聪针刺时针尖都朝向百会;震颤甚者大椎深刺,使病人产生触电感并向四肢放射为度,有此感觉则迅速出针,不提插、不捻转、不留针,或用三棱针刺大椎,再加拔大玻璃火罐,使之出血少许,每周施术l次;僵直甚者大包、期门加灸,每穴灸10分钟;百会、大椎二穴若用灸法,应重灸20分钟以上,使病人感到艾灸热力达到颅内和穴位深层。
  2.其他疗法
  ⑴ 电针:头部穴位针刺后选2~3对加用电针,用疏密波强刺激20~30分钟。
  ⑵ 耳针:取皮质下、缘中、神门、枕、颈、肘、腕、指、膝。每次选2~4穴。以毫针中度刺激;或加用电针;也可用耳穴压丸法。
  ⑶ 头针:取顶中线、顶颞后斜线、顶旁1线、项旁2线。动留针30分钟左右。
  ⑷ 穴位注射:取大柱、大椎、曲池、手三里、阳陵泉、足三里、三阴交、风池等。每次选用2~3穴,用芍药甘草注射液或当归注射液、丹参注射液、黄芪注射液等,也可用10%葡萄糖注射液或0.25%普鲁卡因注射液(使用前先作皮试),每穴注入药液0.5~2ml。
  【按语】
  1.本病属疑难病,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西药不能阻止病情进展,需要终身服药,约物副作用非常明显。针灸治疗本病可取得一定疗效,病程短者疗效较好,对僵直症状的改善比对震颤症状的改善明显。
  2.除常规治疗外,应鼓励患者量力活动,并可配合体疗、理疗。晚期患者应加强护理和生活照顾,加强营养,防止并发症,延缓全身衰竭的发生。
  3.原发性震颤麻痹引起脑组织变性的原因尚不清楚,故预防比较困难。一般说来应注意精神调养,保持心情愉快,避免优思郁怒等不良精神刺激。起居有节,饮食清淡,劳逸适度,适当参加体育锻炼。此外,注意环境保护,避免一氧化碳、锰、汞、氰化物侵害以及抗忧郁剂、利血平等药物的使用都是必要的。
上一篇: 癔病[ 12-11 ]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