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欧宝app下载 ,

心悸的针灸治疗——针灸治疗科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12年11月16日 点击数:次 字体:
心悸,又名“惊悸”、“怔忡”,是指心跳异常、自觉心慌不安的病症。多见于西医学的心神经官能症、风湿性心脏病、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肺原性心脏病、贫血、甲状腺功能亢进等。
  中医学认为,本病的病位在心,无论是心脏本身的原因如心气不足、心血亏虚、心阳不振,还是其他脏腑的病变影响到心脏,均可使心失濡养或心脉痹阻而导致心悸。
  【临床表现】
  自觉心动异常,或快速,或缓慢,或跳动过重,或忽跳忽止,呈阵发性或持续不解,神情紧张,心慌不安。可伴有头晕、胸闷不适、心烦不寐、颤抖乏力等。中老年患者还可伴有心胸疼痛、喘促不安、汗出肢冷、晕厥。脉象可见数、促、结、代、缓、迟等、常因情志刺激、惊恐、紧张、劳倦、饮酒等因素诱发。
血常规、血沉、抗“O”T3、T4及心电图、X 线胸部摄片、测血压等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
  1、心阳不振 心悸动则为甚,头晕,面色苍白,胸闷气短,畏寒肢冷,舌胖大而淡、苔白,脉沉细迟或结代。
  2、心胆气虚 心悸常因惊恐而发,气短自汗,神倦乏力,少寐多梦,舌淡、苔薄白,脉细弦。
  3、心脾两虚 心悸不安,失眠健忘,面色淡白,头晕乏力,胸闷气短,自汗,纳差,舌淡、苔薄白,脉弱无力。
  4、阴虚火旺 心悸不宁,思虑劳心尤甚,五心烦热,少寐多梦,头晕目眩,耳鸣,日干,面颊烘热,舌质红、苔薄黄,脉细弦数。
  5、心血瘀阻 心悸怔仲,胸闷心痛阵发,或面唇紫暗,舌有紫气或见瘀斑,脉细涩或结代。
  6、水气凌心 心悸怔忡不已,胸闷气喘,不能平卧,咳吐大量泡沫痰涎,面浮足肿,尿少,苔白腻或白滑,脉弦滑数。
  【治疗方法】
  1、基本治疗
  治则:养心安神、宁心定悸,针灸并用,补法(阴虚火旺者只针不灸,平补平泻)。
  处方:以心经、心包经腧穴和相应俞、募穴为主。
  神门 内关 通里 心俞 厥阴俞 巨阙 膻中
  方义:神门为心经原穴,宁心安神以定惊悸;内关为心包经之络穴,通里为心经之络穴,功在宁心通络、安神定悸;心俞、厥阴俞、巨阙、膻中分别为心和心包之俞穴、募穴,两对俞募配穴可调补心气以定悸。
  加减:心阳不振加关元、足三里振奋心阳;心虚胆怯加百会、胆俞补心壮胆;心脾两虚加脾俞、足三里补益心脾:阴虚火旺加劳宫、太溪滋阴降火;心血瘀阻加曲泽、膈俞活血化瘀;水气凌心加水分、阴陵泉行水降逆、宁心定悸。
  操作:所有腧穴常规针刺;背部穴位应当注意针刺的角度、方向和深度。急性发作可用泻法,留针30分钟至1小时,以症状消失或减缓为度。
  2、其他疗法
  ⑴皮肤针:取气管两侧、颌下部、后颈、骶部以及内关、膻中、三阴交、人迎,中度刺激至局部出现红晕略有出血点为度。发作时可每日治疗2次。
  ⑵耳针:取心、交感、神门、皮质下、小肠。毫针轻刺激,留针中行针2~3次。每日l次。
  ⑶穴位注射:按常规选穴,用维生素Bl、B12注射液,每穴注射0.5ml。每日1次。   
  【按语】
  1、心悸可因多种疾病引起,针灸治疗的同时应积极查找原发病,针对病因进行治疗。
  2、针灸治疗心悸不仅能控制症状,而且对疾病的本身也有调整和治疗作用。但在器质性心脏病出现心衰倾向时,则应及时采用综合治疗措施,以免延误病情。
  3、患者在治疗的同时,应注重畅达情志,避免忧思、恼怒、惊恐等刺激。
下一篇: 痴呆[ 12-11 ]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