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欧宝app下载 ,
您现在的位置: 欧宝app下载>> 特色医疗>> 典型案例

王道坤教授辨治慢性浅表性胃炎113例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12年09月24日 点击数:次 字体:
摘要:目的:观察中医药辨证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 CSG)的临床疗效。方法:运用中医辨证论治,将113例CSG患者分为10型,予以中药对证治疗。结果:113例患者中痊愈39例,好转69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达95.6 %。结论:使用中医药辨证治疗CSG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王道坤;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药治疗
  慢性浅表性胃炎( CSG)属于中医“胃脘痛”、“胃痞”等范畴,在胃病患者中占据比例颇高,若失治或误治,极易转变为慢性萎缩性胃炎(属于癌前状态或进展成癌前病变)。国家级名中医、甘肃省首批“甘肃省名中医”、硕士研究生导师王道坤教授从医执教数十年,学验俱丰,尤其是在使用中医药治疗胃肠病方面有自己独到的见解,疗效显著,各地前来求医者络绎不绝。笔者有幸随师临诊,抄方问难,受益颇深。现将其辨治的慢性浅表性胃炎113例总结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 113例全部为门诊病例,其中男60例,女53例;最小年龄15岁,最大为72岁, 20岁以下3例,21~30岁13例,41~50岁22例,50岁以上37例,平均年龄为46.8岁;病程最短7个月,最长30年。治疗前全部经过纤维胃镜检查及病理活检确诊。
1.2 辨证分型
113例中脾胃虚弱、气滞血瘀者26例;脾胃虚寒、痰阻气滞者25例;肝气郁滞、横逆犯胃者18例;脾胃气虚、气机郁滞者9例;胃阴不足者8例;中阳不运、痰湿在胃者8例;胆胃不和、痰热内扰者7例;脾胃气虚、清阳不升者5例;中阳不足、虚劳里急者5例;胃中郁热、胃火炽盛者2例。
2 治疗方法
2.1 脾胃虚弱、气滞血瘀型
  此型辨证要点:心下痞满胀痛、以胀为主、嗳气打嗝、不欲饮食、食则胀甚、倦怠乏力、大便不调、舌质黯淡、舌下静脉迂曲紫暗、脉沉细。治则:行气化瘀,健脾消痞。方选化瘀消痞汤加味。药用:化瘀散(三七为主)、枳实、白术、党参、茯苓、炙甘草、半夏、厚朴、炒莱菔子、干姜、川黄连。加减:热象明显者加蒲公英;泛酸者加海螵蛸、浙贝母;腹胀明显者加佛手、槟榔;睡眠差者加酸枣仁、远志、夜交藤。
2.2 脾胃虚寒、痰阻气滞型
  此型辨证要点:脘腹胀痛、痞满不舒、不思饮食、面色苍白、便溏、舌淡苔白、脉虚弱。治则:益气化痰,行气温中。方选香砂六君子汤加味。药用:木香、砂仁、党参、白术、茯苓、炙甘草、陈皮、半夏、草豆蔻。加减:食积者,加焦三仙;腹泻者加炮姜、防风。
2.3 肝气郁滞、横逆犯胃型
  此型辨证要点:胃脘不舒、不欲饮食、胀及胸胁、恶心呕吐、每因情志不遂而加重、舌黯淡、苔薄白、脉沉弦。治则:疏肝理气,除湿和胃。方选疏肝和胃汤加味。药用:柴胡、枳实、炙甘草、杭白芍、陈皮、半夏、茯苓。加减:兼肝郁化火者加牡丹皮;兼热郁胸膈者加淡豆豉、焦栀子;兼失眠者加龙骨、牡蛎;气滞明显者加木香、砂仁;胃脘嘈杂者加海螵蛸、浙贝母。
2.4 脾胃气虚、气机郁滞型
  此型辨证要点:胃脘痞满、隐隐作痛、食少纳呆、身体消瘦、神疲乏力、面色无华、舌淡胖、苔薄、脉细弱。治则:健脾益气,行气化滞。方选异功散加味。药用:陈皮、党参、茯苓、白术、炙甘草。加减:兼食积化热者加蒲公英、连翘;兼食积者加炒莱菔子、焦三仙;纳呆者加炒山药、枳壳、鸡内金。
2.5 胃阴不足型
  此型辨证要点:胃脘嘈杂而灼痛、口渴喜饮、咽干口燥、大便秘结、舌红少津、苔花剥、脉细数。治则:养阴清热,益胃生津。方选益胃汤加味。药用:北沙参、生地黄、麦冬、玉竹。加减:泛酸者加海螵蛸、浙贝母;口渴甚者加石斛、芦根、天花粉;汗多者加浮小麦、桑白皮;纳差者加炒白术;食滞不化者加焦三仙;胃热明显者加白花蛇舌草、蒲公英。
2.6 中阳不运、痰湿在胃型
  此型辨证要点:脘腹胀满、食少乏味、肢软重坠、神疲懒言、舌淡胖、苔白厚腻、脉沉细或滑。治则:燥湿祛痰,和胃理气。方选陈平汤加味。药用:陈皮、半夏、茯苓、炙甘草、苍术、厚朴。加减:湿偏重者加藿香、草豆蔻、佩兰;湿郁化热者加滑石、竹叶、生薏苡仁;失眠者加石菖蒲、远志、酸枣仁;兼水饮停胃者加猪苓、桂枝。
2.7 胆胃不和、痰热内扰型
  此型辨证要点:恶心呕吐、泛苦吞酸、头眩心悸、虚烦不眠、舌苔白腻微黄、脉弦滑。治则:清胆和胃,理气化痰。方选温胆汤加味。药用:枳实、竹茹、陈皮、半夏、茯苓、炙甘草。加减:呕恶严重者加代赭石、旋覆花;胃胀者加大腹皮、木香、砂仁;五心烦热者加养阴散(西洋参为主)、地骨皮;兼肝肾阴虚者加女贞子、旱莲草;睡眠差者加酸枣仁、远志、生龙骨、生牡蛎。
2.8 脾胃气虚、清阳不升型
  此型辨证要点:胃脘坠胀、隐痛不适、不思饮食、打嗝不利、体倦乏力、舌淡胖、质嫩、苔薄、脉弱。治则:健脾升阳,行气和胃。方选补中益气汤加味。药用:白术、陈皮、党参、当归、升麻、柴胡、黄芪、炙甘草。加减:胃胀甚者加枳实、槟榔;兼有汗出者加桑白皮、地骨皮;乏力甚者加益气散(人参为主);兼头晕者加桑叶、菊花、钩藤。
2.9 中阳不足、虚劳里急型
  此型辨证要点:胃脘疼痛、喜温喜按、不敢进食,胃镜下常见伴发溃疡,舌淡苔白、脉细弱。治则:温中补气,和胃缓急。方选黄芪建中汤加味。药用:黄芪、桂枝、白芍、炙甘草。加减:兼寒邪犯胃者加高良姜、香附;泛酸者加煅瓦楞子、浙贝母、海螵蛸;兼气滞者加甘松、苏梗、佛手;兼有血瘀者加丹参、化瘀散;脘腹冷痛者加川乌、小茴香; HP(幽门螺杆菌)阳性者加蒲公英、川黄连,倍用桂枝。
2.10 胃中郁热、胃火炽盛型
  此型辨证要点:胃脘热痛、烦渴易饥、喜冷恶热、口舌糜烂、口气热臭、舌红苔黄、脉滑数。治则:清胃热,散胃火。方选清胃散加味。药用:升麻、黄连、当归、儿茶、牡丹皮、生甘草。加减:胃脘热势较甚者加生石膏、白花蛇舌草、蒲公英;大便秘结者加大黄、玄明粉。
3 疗效判定
3.1 判定标准
  参照《实用内科诊疗规范》 [1]中慢性浅表性胃炎的近期疗效评估拟定。痊愈:临床症状消失,胃镜复查及病理活检正常,随访3个月未见复发。好转:临床症状明显减轻,饮食、睡眠均正常,胃镜检查胃黏膜炎症明显减轻。无效: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胃镜及病理活检未见好转。
3.2 疗效观察
  痊愈 39例,好转69例,无效5例,痊愈率34.5 %,好转率61.1 %,总有效率95.6 %。
4 体会
  慢性浅表性胃炎是一种胃黏膜的慢性炎症性疾病,胃镜下可见胃黏膜肿胀充血,色泽为红白相间,以红为主,病理活检可见炎细胞浸润。临床表现变化多端,使用中医药治疗时,应注重四诊合参,明确病因、病机,准确辨证。在选方遣药时,应根据病情遵循“有是证,用是方”的原则,准确选方用药。在治疗的整个过程中,不仅要注意脾胃互为表里的关系,而且还应注意“胃腑以通为补”的特点,从而更有利于获得显著疗效。同时,在调护方面应予以高度重视,在治疗期间应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和不易消化的食物以及对胃黏膜有损伤的药物。调畅情志在本病的调护过程中亦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此外,慢性浅表性胃炎为西医病名,在选用中药治疗时,应按照中医理论进行辨证遣药,切忌不行辨证、草率选用寒凉之品进行消炎抗炎。
  参考文献
[1]陈灏珠.实用内科诊疗规范[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105-106.
Baidu
map